作者:施晨露
“您会给这部小说打多少分?”在接受采访时,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王峰教授思考片刻,答道:“61分。”
这个分数比及格高出一分,正是王峰对长篇小说《天命使徒》的评价。他坦诚,这部通过国内大型语言模型创作的百万字作品,仍然处于“网络小说的初级阶段”。《天命使徒》的创作方式为“国内大语言模型+提示词工程+人工后期润色”,其中人工智能贡献了70%,人力则占30%。王峰在采访中指出:“61分是刻意而为的结果,我们力求减少人工干预,避免对内容的美化。”他还表示,团队希望探索人工智能究竟能处理多少提示词,并在持续投入的情况下维持生成质量的稳定性。
小说的作者被称作“凤雏2.0”,其1.0版本于去年底完成了一部4.3万字的作品《扮演那个有魔法的人》。该项目于去年10月启动,原定于今年6月完工,但最终提前交付。王峰感慨于大模型技术迅速发展的步伐,他和团队的终极目标是训练出一个能让任何人通过AI与自身创意结合生成长篇小说的平台。
除了质量,另一个反复向王峰团队提出的问题是,人工智能创作小说的意义何在?
挑战网络文学的生产机制
《天命使徒》是一部模仿网络文学风格的小说,其创作机制如下:首先,王峰团队深入研究网络小说的结构,分析情节布局,基于此撰写大量提示词,成功构建出一套适用于玄幻小说的提示词体系。接着,通过调用大模型API,批量生成内容,形成逻辑连贯的长篇小说。之后,团队对生成的文本进行人工修改,删去冗余和重复的部分,并为情节的跳跃处撰写衔接句,最终完成作品的打磨。
这部作品是目前完成的第一部以机器写作为主的中文小说。王峰表示,此次探索证明了国产大模型在大量提示词的连续输入下,依然能够保持稳定的生成质量;同时,团队也确立了提示词的编写方式,并积累了必要的经验。通过凤雏1.0和2.0的对比可以发现,提示词优化的空间仍然很大。“目前,小说的整体线索能够保持一致,但在细节上仍存在许多跳跃和重复,需人工进行修整。尤其是新出现的人物,往往缺乏背景介绍。此外,人工智能在结尾处理上也显得无能为力。”尽管如此,王峰认为这些技术问题“并不复杂”,克服它们的时间是可以预见的。他与团队的目标是通过不断优化来尽量减少人工的干预。
“我最初的动力就是想改变网络文学的现状。未来,网络小说必然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王峰提到,他的许多学生都是网络小说的创作者,已经开始使用如ChatGPT这样的工具。人工智能的参与能够显著提高写作效率。
“我们的目标是让人工智能小说的风格逐渐接近现有小说的写作风格,甚至能够模拟人类作家的风格。接下来的探索将集中在四个方面:首先,撰写大量提示词,并优化其结构和质量;其次,对大模型进行微调,提升其文字表达能力;第三,建立提示词叙事模块和系统,以实现智能组合与调用;最后,在前述工作的基础上,搭建一个人工智能写作平台,提供自动写作服务。”王峰指出,一个勤奋的网络写手完成100万字的小说大约需一年时间,而通过机器写作的方式,预计这一过程可缩短至一个半月,下一目标是将时间压缩到两至三周。
“希望每个对长篇小说创作感兴趣的人,都能通过人机协作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创作愿望。”王峰承认,虽然人工智能小说目前不会对精英文学造成冲击,但他认为未来文学领域将会经历巨大的变革,精英创作也会受到影响。
商业模式的可行性
“几年前,我参与了一个项目,在一家北京公司中,借助ChatGPT2辅助写作,花费一个多月完成了两个故事和一部中篇小说的两个章节。那时,写两三千字需要两三天,而自己写同样的字数仅需两三个小时,人工智能辅助写作似乎还有些遥远。但没想到,ChatGPT4的出现改变了一切。强大的算力使得模型突然间具备了惊人的能力。如今,我们面临的问题转变为如何与模型共同进步。”鲁迅文学奖得主、作家小白分享了他的亲身经历。
如果说一年前的ChatGPT4为世界带来了震撼,那么在过去的一年中,Sora等大模型层出不穷,人工智能在多个领域影响着人类的创作与生产。近期,多家大模型公司宣布升级其长文本处理能力。这是否意味着,文学领域也将被人工智能“征服”?
王峰认为,长文本处理能力的技术探索是有其重要性的,它将推动国产大模型技术的提升。然而,他也强调,《天命使徒》的创作与大模型的长文本阅读能力并不直接相关。目前,大模型的长文本处理能力更多体现在阅读理解上,而他的团队则专注于训练大模型的长篇小说创作能力。“根据团队的实验结果,目前大模型的语料和专用性仍显不足,需使用大量文学语料进行训练。”
“算力并不是根本性问题,真正的挑战在于语料的训练,包括语料的合法性与合规性,以及对大量语料的标注。”王峰预计,团队将在今年底推出一个名为“卧龙”的人工智能写作平台。
在人力和算力的背后,文学大模型的开发还需要资金的支持。那么,谁来承担开发的成本?谁愿意承担使用的费用?这或许是王峰团队关注网络小说的原因所在。“中国的网络小说产业有着强大的市场基础,并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从需求来看,网络小说的读者数量庞大,文化消费潜力巨大。创意写作或许是大模型最有可能应用落地并实现良好经济效益的领域。虽然大模型在事实对齐上面临巨大技术挑战,但由于小说是虚构的,这恰好避开了当前的技术瓶颈。创意写作产业庞大,关键在于谁能率先进入这个市场。”
王峰预期,提升大模型的创作能力至中等网络文学水平将是三到五年的目标。“这将使得有创作想法和兴趣的人更容易撰写长篇小说。如果作者的文笔出色,可以继续修改生成的文本;如果文笔不佳,生成的文本若已相当连贯,亦可直接发布。”大模型的创作必然会使作品数量和写手人数大幅增加。随着小说数量的上升,每部小说的读者数量可能会减少,这是一种可预期的未来。同时,创作成本的降低也意味着每部作品的盈利目标将相应降低。“但是,这依然是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
“这是否会导致一些小说沦为‘自娱自乐’,就像在K歌房里唱卡拉OK?”面对这样的提问,王峰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会。就如同在有卡拉OK之前,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舞台成为‘歌星’,也不可能人人拥有大量听众。即便是自娱自乐,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人类会成为“前浪”吗
“有句话说后浪推前浪,后半句却并不美妙。我愿意做那个‘前浪’。”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天命使徒》研讨会上,华东师范大学的终身教授王晓玉的话引发了阵阵笑声。对于人工智能来说,人类是否会成为“前浪”?王晓玉认为,人工智能与人类创作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存在重叠之处。
复旦大学中文系的杨俊蕾教授指出,在华语文学创作领域,智能化的潮流已经悄然兴起,技术正逐渐从简单的程序应用向AI艺术家转变。“王峰团队在《天命使徒》的创作过程中,可能触及到了智能化与人文学科交汇的关键点。从艺术起源的角度来看,算法的作用不再仅仅是模仿现实,而是逐渐演变成为一个世界的‘模拟器’。AI大模型的运用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构建了一个超越传统界限、与现实高度相关且互动的未来网络。”
南开大学文学院的周志强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写作的未来可能引发两种趋势:一种是“心”文艺,强调个性、情感和独特体验的文学形式;另一种是“芯”文艺,呈现更加小众、精准和高效的文学形式,也可理解为游戏态文学。
有趣的是,王峰本学期在华东师大开设了“大模型与创意小说”的通识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选修这门课的学生组成了多个团队,专注于“剧本杀”的写作,即一种游戏化文本。
人工智能会否取代人类?王晓玉认为,写作者无需焦虑,“即使使用相同的工具,作品也会存在差异,人工智能只是提供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
王峰则强调,创意将变得更加重要。“人工智能首先对教育产生影响。如果你缺乏创意,也不会使用工具,就可能被取代。”
“文学是一种极好的游戏。读者需要作者,期待能带来审美愉悦和阅读乐趣的作品。”作家小饭表示乐见AI文学的发展。
“人工智能的引入可能会导致相关职位逐步减少,但并不会立即取代所有岗位。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使社会逐渐适应并接受这一变化,仍坚持传统创作方式的人将会越来越少。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某些体力工作无法被人工智能取代,但人工智能会改变这些工作的方式。因此,不论是写手还是体力劳动者,都应通过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成为更优秀的决策者。”王峰指出。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文学并没有止步不前。它正经历着快速变化,当我们畅想未来时,或许正在见证某些奇迹的发生。”王峰表示,“文学大模型可能是所有专业大模型中最具挑战性的,因为文学质量的提升是没有上限的。”
“令人担忧的并非人工智能模仿人类创作,而是人类开始模仿人工智能的创作方式。真正需要警惕的不是人工智能是否能创作出如李白般的诗篇,而是未来人类可能陷入某种认知转变,认为人工智能的作品在艺术性和深度上超越了经典。”周志强说。(施晨露)
参考文章:抖ai写作火速崛起,90分钟生成百万字小说成功吸引全网目光
参考文章:AI论文服务|破解AI论文的新时代探索-揭示AI在论文写作中的全新应用和潜力
本文标题:当AI创作百万字小说,预示着文学创作的新纪元!
网址:https://www.aidamoxing.cn/2025/11/17/62968.html
----------------------------------------------------------------------------------------------------------------------
本站所有文章由ai大模型网通过chatgpt写作修改后发布,并不代表本站及作者的观点;如果无意间侵犯了阁下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如需转载,请在文内以超链形式注明出处,在下将不胜感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