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能力的考验时代已经到来。从文学作品到实用文书,许多人认为人工智能写作不仅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现实已然发生的事情,唯一的区别在于人们参与的深度和广度。
作为一名编辑,我注意到,AI辅助生成的文章已逐渐出现在日常的稿件审校中,且频率日益增加。尽管有时会感觉到文章中AI的参与明显,但由于缺乏确凿证据,我往往不敢轻易下结论,毕竟现在尚没有便捷的检测工具。即使将来出现这样的工具,怀疑的声音也可能会变得更加泛滥。最近,我们在审核一篇数据引用存在明显问题的文章时,询问作者,他的回答是:“文中所有数据均源自大模型。”这样敷衍的解释反映出作者对写作的漠视,而这种未加审视的认同,模糊了人机合作的界限,也为技术决定论的扩展提供了空间。
那么,AI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我们在写作上可以轻松省心了呢?过去,写作的速度往往因人而异,而在AI的帮助下,似乎每个人都如同开了外挂,“写下千字,随时可得”。然而,疑虑依旧存在。写作与人类的其它活动不同,通常我们相信文字反映的是作者的个性,但在使用了辅助工具后,这种个人与文字之间的联系却变得模糊,从而难以窥见作者本人的性情,更无法准确评估其写作水平。
技术的变革提升了生产效率,但单纯通过提高写作效率来增强生产力并不合理。这实际上犯了统计学中的第三类错误,即用正确的方法解决了错误的问题。提升写作能力并不意味着要建立流水线式的批量生产,而应服务于个人表达和自我发展的需求。如果无法明确这一点,那么我们的作品也无法如同某些人一样,自然、不加修饰地存在。尽管目前尚无指纹追踪工具,编辑们凭借经验依然可以识别出AI的痕迹,这并非因为技术尚未成熟,而是因为人的经验使然,即使是刚学会写字的孩子也比机器更具成熟度。“AI写作”将机器与人类的主观活动强行结合,这种定义隐含着对技术过高的期待,掩盖了人机之间的本质冲突,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量的技术作弊和抄袭现象。
所谓的“AI写作”,实质上是文本自动生成技术。其优势在于快速生成文本。AI的速度来源于两种生产机制:首先,几乎涵盖一切的庞大资料库,使其能在短时间内调用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其次,机器学习可视为“字接龙”的过程,将文字视作数据,依据概率进行字词的选择与取舍。如果语言仅限于表面上的字词,或许这种操作是可行的。可惜的是,这种文字输出方式在机器之间是可信的,但在人与机器之间,必须确保其答案要么看起来合理,要么我们轻信其结果,二者常常缺一不可。一旦顺应这样的机制,写作便会变成“文过饰非”,消除机械感、增加可信度成为必要之举。
答案并非写作的源头,其源头是一个未知的因素。因此,写作的速度常常因人而异、因文而异。歌德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却耗费了六十年才写成长诗《浮士德》。表面上看,写作时间是从动笔到完稿,实际上是作者观察和参与现实的时间,这段时间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将写作与人类的其他生产活动区分开来。既然无法明确创作一篇文章所需的时间,就无法通过缩短写作时间来提升写作能力。此外,即使提高了写作速度又能如何?文章的质量从来不取决于速度的快慢,相反,心中有计时器写作,只会促使粗制滥造的结果。
信息的庞大带来了冗余,而衔接的惯性则使得文章失去了终点。假如不考虑文本的长度和电力条件的限制,AI的杰作可能是篇幅庞大却无尽头的文章。它可见却无法触碰,能听见却无法感受,仿佛在混沌的现实面前放置一面镜子,让观者清晰却又无法理解,完全无法看透。
很多情况下,材料的积累并不一定能得出结论,而我们仍然需要想象力的激发。同样,观察材料的增加并不能确保结论的准确性,我们仍需小心求证。如今,许多人对AI写作的潜意识认同,少有是为了追求知识的便利,更多的是出于懒惰和怠惰。
过度追求文采和博学,反而会抑制人的自然本性,那些将AI写作视为理所当然的人,实际上正面临着脱离甚至超越现实的风险,夸大其文,抬高其人。换句话说,轻易将难得的观察力转交给机器,只会让人类写作的前景变得更加模糊,创意的起点愈加暗淡。(王涵)
参考文章:AI写作全景解析-揭示AI写作的多样性与未来发展趋势
本文标题:将AI写作视为理所当然,实则与现实背道而驰
网址:https://www.aidamoxing.cn/2025/11/03/61614.html
----------------------------------------------------------------------------------------------------------------------
本站所有文章由ai大模型网通过chatgpt写作修改后发布,并不代表本站及作者的观点;如果无意间侵犯了阁下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如需转载,请在文内以超链形式注明出处,在下将不胜感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