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海克财经,作者 | 何旭
2025年9月23日下午3点47分,龙空论坛的一位用户发布了一条关于番茄小说的帖子,迅速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次日,该帖便跃升至“今日热门”榜单的首位。
龙空论坛全称“龙的天空”,是国内著名的网络文学作者聚集地。尽管其创建已有20年,依旧是作者们互相交流、鉴稿、分享吐槽和八卦的活跃场所。
帖子内容提到,该作者在提交作品时,平台弹出了“是否使用AI”的选项,并附有提示语——“如果你的作品使用了人工智能工具进行生成或合成,请如实勾选”,同时警告若未如实申报,可能会影响审核结果。
这一话题在社区内迅速发酵。部分作者感慨“这要变好了吗”;有人质疑“用AI写,那谁还看”;还有人不确定使用AI生成情节、自行修改是否算作AI使用;更有用户发问,针对完本的网络小说,AI的使用比例达到多少算是“合成/生成”;还有人忧虑,自己手中两本书都在用AI续写,如果被限制会很糟糕。
许多人则更加关注番茄小说官方后续的操作。他们希望了解,如果自己选择了“是”,作品是否会受到流量限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平台要求作者标注AI生成内容,旨在遵循国家在政策法规方面的明确要求。2025年3月14日,《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出台,其中第六条第四款明确规定,平台需“提供必要的标识功能,并提醒用户主动声明发布内容中是否包含生成合成内容”。该《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对于网文平台而言,纵横中文网和七猫早于番茄小说就已要求作者标注生成式AI的使用情况。
实际上,自生成式AI被广泛应用于写作领域以来,网文作者如何看待和利用AI,已成为圈内热议的话题之一。
作为国内用户规模最大的网文平台,番茄小说以较低的门槛吸引众多作者,目前月活跃用户数超过2.4亿(根据QuestMobile截至2025年6月底的数据),成为观察国内AI写作趋势与争议的最佳平台。

在小红书上搜索“番茄小说、AI”关键词,可以发现作者和读者们已就AI写作进行了广泛讨论,主要集中在“何谓AI写作”“AI书籍与真人书籍如何竞争流量”“使用番茄自己的AI助手写作是否会受到流量限制”等问题上。
要求作者明确标识AI生成内容,标志着“用AI写作”逐步告别了无序状态,向行业合规的方向迈进,这也为之前混乱的AI写作界划定了清晰的界限。不过,番茄小说在划定规则后将如何发展,目前仍不明朗。
当文学遭遇AI
随着AI大模型技术在文本、图像和视频生成中的日益成熟,“AI+”浪潮已渗透创作生态的各个层面,而在众多领域,AI文字生成技术因其门槛低、易于上手而快速普及。
OpenAI与杜克大学、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于2025年9月发布的报告《人们如何使用ChatGPT》指出,自2022年底ChatGPT推出以来,用户对话的主题中,实用指导占比最高(28.8%),紧随其后的是信息查询(24.4%)和写作(23.9%);在与工作相关的任务中,写作的占比达到40%。
生成式AI的广泛应用,已在文学领域引发了重大的变革。
提及“AI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最著名的案例无疑是日本作家九段理江凭借AI创作5%内容而获第170届芥川奖。九段理江在2024年1月凭借小说《东京都同情塔》获奖,并坦言作品中5%的内容是AI生成的,因芥川奖在日本是极具影响力的文学奖项,这一言论引发了许多讨论。然而,需要说明的是,《东京都同情塔》本身就是一部讨论人工智能的小说。

欧美作家在AI辅助写作方面的探索也颇具大胆,带有实验性质。例如,斯蒂芬・马尔什(Stephen Marche)在2023年出版的侦探小说《作者之死》(Death of an Author)中自述,书中95%的文本是由AI生成,他本人仅负责提示词的设计和编辑工作。《纽约时报》对此书的评价是“首部尚可阅读的AI小说”。
国内也开始涌现出作家与AI软件合作创作的案例。在《十月》杂志于2025年6月主办的“AI共创书写”征文大赛中,作家姬中宪凭与DeepSeek共同创作的作品《团雾与横风》获得了大赛的最高奖项。根据作者的说法,他主要利用AI对文章内容进行删改,将2.5万字的内容缩减至5000字,因为AI不会如他一样对素材“舍不得割爱”。
然而,围绕AI写作也引发了版权和伦理方面的争议,尤其是关于“AI公司是否有权利用人类作者的作品进行模型训练”的问题,国际上对此展开了广泛讨论。
在2023至2025年间,欧美文学界陆续出现作家针对科技公司提起的侵权诉讼案例。2023年9月,17位美国知名作家向OpenAI提起集体诉讼,指控其在未授权的情况下使用他们的作品进行大模型训练,其中包括著名的《冰与火之歌》作者乔治·R·R·马丁(George R.R.Martin)。
目前,国内尚未出现知名作家因侵权问题与AI公司发生纠纷的案例,但许多作家对AI生文领域的动态保持关注,亦在AI辅助写作方面表达了不同看法。
作家莫言曾在2025年7月通过公众号分享了题为《我用AI写了一首诗》的演讲内容,其中提到与AI软件的5次对话让他感受到了AI在古言诗创作上的能力。他认为,“单就写‘赋’而言,99%的作家不如它”,但莫言也指出,当前AI创作的诗歌多为“陈词滥调”“缺乏创造性”,甚至他提到一篇与自己作品相关的注释更是“胡说八道”。
科幻作家刘慈欣对人工智能的态度相对开放。2025年4月,在接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协之声》采访时,他指出,考虑到AI技术的迅速发展,未来人工智能极有可能在文学创作领域逐渐取代人类,至少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实现替代。在9月20日的商业交流活动中,刘慈欣提到,尽管当前AI不太可能创作出顶级作品,但未来的10到20年内,结果仍然不可预测。
与许多国内作家对AI写作仍在探索阶段不同,网络文学作者对AI的应用已经深入。在番茄小说平台上,相关的故事创作变得愈加丰富。
AI辅助写作的边界何在?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行业变革的背景下,番茄小说于2024年5月推出了AI辅助写作的功能。与之相比,阅文在2023年7月率先发布了大模型“阅文妙笔”以及“作家助手妙笔版”;不久后,七猫也宣布与百度的“文心一言”大模型合作,推出“AI小助理”功能。
根据海克财经的对比,当前番茄小说在AI写作工具方面的功能设置要比阅文和七猫丰富得多。番茄小说的AI功能包括改写、扩写、续写,提供梗概和大纲的灵感,针对创作卡壳情况生成后续情节等;而阅文的“作家助手”则侧重于问答、思考和推理,内嵌DeepSeek-R1和V3;七猫的“AI小助理”功能则仅限于“码字灵感”“故事设定”和“角色起名”三项。
相较于其他平台对AI的保守态度,番茄小说在这一领域的探索步伐显得更为大胆。
然而,番茄小说在AI语料训练上的激进做法曾引发了一场风波。2024年7月,有作者在后台收到了“AI训练补充协议”的签署提醒。协议中引起广泛争议的条款是“一旦签署,作者的作品将被用于平台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网文作者们对此表示强烈不满,纷纷停更并在媒体和社交平台上发声,最终番茄小说在龙空上发布声明,表示将协助作者解除该条款。
这一事件在本质上反映了科技公司在版权归属问题上的争议,正如海外作家的诉求所表达的。
另一个引发广泛关注的事件是2025年3月番茄小说首秀书目数量的激增。这一现象与AI作品的涌入密切相关。根据海克财经的了解,“首秀”是番茄小说的一种推荐机制,作品经过“验证期”后进入公域流量池获取推荐。业内普遍认为,这一激增与DeepSeek在2025年1月底的上线时间一致。
据网文行业信息网站“网文大数据”报道,自2025年2月8日起,番茄小说的男频及女频首秀书目数量迅速增加,到3月1日达到了3549本,远超以往的千本左右的水平。
2024年4月7日,番茄小说官方宣布,将对大量使用AI生成的低质内容进行长期治理。公告中显示,虽然平台承认AI辅助写作的价值,认为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可以提高创作效率”,但也指出“部分黑灰产业滥用AI,导致低质内容大量涌现”。此后,番茄小说在5月再次调整签约机制,提高了签约门槛。
尽管番茄小说努力制定规则以打击AI作品,但关于平台“AI文”的讨论,“AI味儿”、以及如何“去AI”“用AI”的话题,自2025年以来仍然是作者们热议的焦点。
在龙空论坛上,一位2017年注册的老用户在2025年9月发帖感慨:“如今的新手不依赖AI就无法写作了吗?”他回忆过去,新人的作品无论好坏,都是自己一字一句写出来的,而自从DeepSeek发布后,“十个开头九个都是AI”。
论坛上还有一篇题为“番茄纯AI写书”的帖子引起了热议。作者在9月8日分享了自己的AI写作实验,称通过“输入AI大纲,再进行修改”的方式,每天仅需1小时更新两章。其作品在首秀14天后,完读率稳定在23%左右,这一成绩让其他用户惊叹,纷纷称赞“完读率高”“AI哥真稳”。
网文作者们还对AI写作的惯用套路进行了讨论和吐槽。常见的问题包括:人物关系前后不一致;喜欢使用修饰语而不推进情节;随意增加戏剧冲突导致角色偏离设定;语言华丽却缺乏“时间”的概念。他们还提到,AI常常在结尾添加莫名其妙的心理描写,而DeepSeek生成的小说开头则充满了繁琐的数字和专业术语。
与番茄小说相比,晋江文学城等老牌付费网文平台对AI辅助写作则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态度。
晋江文学城的创始人黄艳明于2025年2月在网站作者论坛“碧水江汀”上发布了《关于AI辅助写作使用和判定的试运行公告》。在公告中,她提到自己整个春节期间都在与AI进行对话和查资料,以明确判定标准,最终决定在晋江平台上,只有文字校对、创意要素辅助和创意粗纲辅助这三种情况是可以使用AI的。
各个平台对AI辅助工具的态度逐渐分化,发展路径各异,未来的趋势尚无定论。
当前来看,番茄小说在AI文的发展方向,与其最初旨在辅助作家提高创作效率的初衷有些偏离,反而为平台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麻烦。
优秀IP才具备说服力
AI写作并未显著提升番茄小说优质内容的供给。与此同时,自2023年起,番茄小说开始重视传统路径,通过内容改编和引入优质出版物来弥补短板、丰富内容供应。
自2019年11月正式上线以来,番茄小说已经走过近6年,其早期快速增长的红利正在逐渐消退。如今,对于平台而言,最重要的任务已从“扩大规模”转向“深挖用户价值”,其中一个体现就是将网文IP化放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
在2023年11月,番茄小说召开了首届创作者大会,这一举动被视为其进军影视行业的开端。会上,时任番茄小说IP衍生负责人戴一波宣布与爱奇艺达成深度合作,推出“和光计划”,并成立了“番茄影视”和“番茄动漫”两个新品牌。
与此同时,番茄小说APP内推出了“巅峰榜”板块,以展示平台每日综合多维度选出的TOP30作品,为后续的IP孵化提供内容储备。
在2024年12月的第二届“创作者大会”上,番茄小说首次推出了“年度巅峰榜”,其中《十日终焉》《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以下简称《斩神》)等10部热门作品上榜。尽管《十日终焉》因抄袭争议受到质疑,其改编的网剧仍于2025年6月推进至“官宣导演”阶段;而由《斩神》改编的动画《斩神之凡尘神域》则早于2024年7月在腾讯视频上线,获得了不错的口碑。
番茄小说:短剧与出版物的融合与挑战
根据海克财经的分析,番茄小说网站的“版权作品”区域目前展示了75条版权改编信息。这些信息的发布时间主要集中在2022年6月至2023年8月,之后该页面未再更新。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知识产权的趋势明显偏向短剧,尤其是被字节跳动旗下的红果短剧平台所吸纳。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到2024年,番茄原创短剧的改编数量已超过500部。
探索IP的价值曾是阅文的常规做法,但番茄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将短剧改编的作品重新整合到自有平台中,这不仅丰富了站内的内容供应,也带来了与网文内容争夺流量的现象。
版权图书的内容同样在“瓜分”番茄小说的流量。
自2024年年初,番茄小说开始加强与出版社的合作。在当年4月的一场直播中,平台透露其传统出版物每天的阅读人数已超过600万。2025年6月,抖音集团副总裁李三秋在番茄小说主办的出版大会上宣布,平台已与近400家全国出版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随着短剧和出版物内容的涌入,番茄小说的内容生态发生了显著变化。对用户来说,番茄小说首页原本由各类爽文主导的推荐模式,正在逐步演变为文学经典、短剧和网文共同争抢流量的局面。诸如家长里短的故事、霸总短剧、东野圭吾的作品及《许三观卖血记》等,已频繁出现在推荐列表中。
在流量被逐渐稀释的情况下,如果番茄小说无法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来应对AI写作的挑战,未能实现最初引入AI时的创作助力,平台的网文生态将面临深层次的危机。
这种焦虑并不仅限于番茄小说,实际上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AI写作涉及到版权、质量与写作伦理等多个方面。尽管番茄小说在内容层面持续提供多样化的作品是其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但在AI浪潮的冲击下,潜藏着不可预知的风险。如何有效利用AI的工具价值,鼓励创作者专注于高质量IP的持续生产,成为番茄小说必须直面的问题,而这一挑战也将影响字节跳动在文娱领域的战略布局及其扩展。
AI正在推动网文行业建立新的运作机制。目前,行业内对字节跳动及其番茄小说的关注度不断上升。
本文标题:番茄小说:探秘AI背后的挑战与机遇
网址:https://www.aidamoxing.cn/2025/11/08/62301.html
----------------------------------------------------------------------------------------------------------------------
本站所有文章由ai大模型网通过chatgpt写作修改后发布,并不代表本站及作者的观点;如果无意间侵犯了阁下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如需转载,请在文内以超链形式注明出处,在下将不胜感激!











